目前,全球约有2亿女性患有骨质疏松症,近20%的50岁以上男性患有骨质疏松。骨质疏松已成为全世界范围、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。
我们往往认为,骨质疏松是因为年龄大了,骨质流失严重或长期缺钙导致的,其实不然。
据统计,8-15%的骨质疏松患者是药物型骨质疏松,即因为长期服用某些药物,导致体内矿物质代谢紊乱所致。
6类药会致“骨脆”
据临床研究发现,以下几类药都会影响骨骼健康:
糖皮质激素的主要功能是治疗严重急性感染和炎症,除此之外,它还能治疗呼吸疾病,自身免疫病和过敏性疾病等。
虽然功能强大,但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视。
专家表示,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会促进人体内蛋白质的分解,增加钙、磷排泄,会妨碍骨基质的形成;
另外,其还会导致患者肌力下降,进一步诱发骨质疏松。
数据显示,在治疗糖皮质激素常见的并发症中,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居首位,约26%。
提示: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期间,若出现难以解释的、逐渐加重的腰背痛、关节痛或关节活动受限时,均应考虑是否发生了骨质疏松,适当调整用药。
普通肝素与低分子肝素在临床中常用来预防和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。
普通肝素会干扰骨髓基质细胞的转化,抑制维生素D的活性,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。
而与普通肝素相比,低分子肝素对骨转换的影响较小。
研究表明,3-6个月的低分子肝素使用周期不影响骨密度,但长期应用会导致骨量减少。
华法林通过拮抗维生素K发挥抗凝作用。一方面,骨组织中的维生素K依赖蛋白合成会受到影响;另一方面,骨钙素的羟化作用受到干扰,骨盖沉积减少,骨转化会受影响。
奥美拉唑、兰索拉唑、雷贝拉唑等常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质子泵抑制剂会影响钙、维生素B12和双膦酸盐的吸收,以及破骨细胞的质子泵活性。
研究数据显示,使用7年及以上此类药物者,患骨质疏松风险会增高。
此类药物易导致肝脏受损,一旦肝脏受损,肝脏酶活性会降低,体内维生素D的转化与代谢会受阻,钙、磷吸收降低,影响骨的形成与吸收,从而诱发骨质疏松。
长期使用此类药会促进维生素降解,消化道对钙质的吸收减少,骨容量就会下降,骨折和骨质疏松的风险就会增加。
甲状旁腺素与生长激素有协同作用,可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。但长期服用可能造成人体内的钙磷失衡,从而引起骨骼脱钙、骨吸收增加,进而导致骨质疏松。
氟化物是治疗骨质疏松症药物的其中一类。氟能有效刺激成骨细胞,但密度过高,则会伤害成骨细胞,可导致软骨症。
药物引起的骨质疏松在用药早期无明显症状,因此往往容易被忽视,症状进一步发展便会出现骨骼变形或者是骨质疏松,严重时会造成骨折。那我们该如何预防药物型骨质疏松的发生呢?
如何减弱药物伤害?
短期服用某种药物并不会对身体有影响,但“是药三分毒”,长期服用,就会有多种不良反应。因此,一旦出现如说明书上所述的不良反应,就要及时就诊,在医生的指导下减少使用量或换药。
对于长期服用以上药物的患者,建议在用药期间定期监测骨密度,便于及时发现骨质疏松情况,以免对身体机能造成严重影响。
钙剂、维生素D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基础,因此,平时也不能忽视二者的补充。
除了长期服药人群,绝经后的女性、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、爱抽烟喝酒的人、有家族病史者都是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,平时要多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。
建议多吃奶制品、深绿色蔬菜以补充钙质;而晒太阳则是补充维生素D的最佳方式之一。
三大营养素预防骨质疏松
除了药物影响,年龄因素导致的成骨细胞减少,破骨细胞增加,是我们无法抑制的,但我们也可以巧用除了钙、维生素D之外的营养素,为骨骼树起保护伞,减少骨质疏松风险。
骨骼中有机物的95%是胶原蛋白。胶原蛋白可以将钙运输到骨细胞,加快钙质的吸收,增加骨密度及骨强度,保持骨骼的韧性与弹性,能有效预防及缓解骨质疏松。
动物皮、软骨组织中含有的胶原蛋白较多,平时可适当吃些鱼皮、猪皮、鸡爪等含有胶原蛋白的食物,但这类食物的脂肪含量也较高,不宜多吃。
维生素B12能控制血液中的高半胱氨酸水平,该代谢物质和心脏病、髋骨骨折均有一定联系。健康人每天摄入2.4微克的维生素B12即可。
动物肝脏、肉类、牛奶、蛋类等中的维生素B12较丰富。
镁,也是构成人体骨骼的重要成分,影响着骨基质和骨矿物质的代谢,以及钙离子细胞内外移动的“通道”,能强化骨骼留存更多的钙。
日常可适当多食用菠菜、芥菜、糙米、小麦、香蕉等补充镁元素。
本文来源:BTV我是大医生官微